首頁
走出舒適圈-吳健瑋留美記
    
吳健瑋
輔大電機系第34屆系友
德州南美以美大學電機系(SMU)
 
大家好,我是第34屆電通組畢業的同學吳健瑋。目前在美國德州研讀電信研究所中。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在海外求學的經驗。除了最基本的專業能力,心理調適還有人脈經營都是海外學子需要面臨的考驗。
 
我想先從專業能力開始探討。我在大學期間的選修課程大多都是通訊和電波課程。畢業後在的無線通訊部門擔任射頻(RF, Radio Frequency)工程師。在這邊推薦對射頻有興趣的同學去修通訊量測課程,除了能對平常講課的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也可以順便熟悉從業後會遇到的儀器操作。在工作時,因為客戶的專案我開始對電信,網通,雲端產生興趣,導致之後我有想要深究的想法。常有人問我國外研究所有比國內優秀嗎?我想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在台灣參加研討會和專案合作時,我發現國內研究所給予的專業知識絕對是一流的,有些學校的設備甚至不輸給大廠。國外最大的差異只在於語言。雖然在台灣也有不輸國外的資源,不過我仍鼓勵對外語能力有信心又願意挑戰自我的同學到海外讀書。
 
目前的修課方向依舊是往通訊工程方向前進,具體來說就是大家口中電信所裡的通訊和資網。提到通訊大家應該會停留在手機,市話,網路等比較傳統的印象。但自從GSM(3G)之後所有通訊都往IP靠攏,不管是光纖或電波都要求大頻寬和高傳輸。因此,越來越多的應用開始蓬勃發展開來。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項目有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 DevOps, 資料中心,私有雲等。在學習時,我發現通訊是非常需要有整合能力的一門學問。工程師需要懂得最佳化,維護,隱私安全,自動化等等。每個項目都有專業背景做依靠才能確保服務不對使用者造成困擾。如果對通訊和資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考慮。
 
國外的研究生幾乎每個人都有工作經驗後才開始研究所,這點和台灣相當不一樣。相對的他們都很有主見且會主動提問甚至是提供自身業界經驗。國外的教授非常喜愛提問,所以提前備好資料去上課是必要的。這時原文課本就是很好的參考。課本的用字精準又會去使用業界術語,是相當好的學習資源。對授課內容不了解的部份都可以跟教授或同學討論,尤其是和教授互動方面。以我大學時代坐在台下的經驗,大家對教授的互動反應最多就是搖頭點頭,少部分同學會在下課後找教授問問題或是利用office hour。鼓勵大家可以主動回饋給老師,不管是在國內或國外。對於學生,教授是我們畢業後進入業界重要的推手。當教授對我們越認識,對我們評價也會越準確。
 
我的第一堂實驗課,教授一開始就叫學生做troubleshooting。面對沒看過的設備和新知識,要在三個小時內完成要求,聽起來有點不合理,但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可以完成。這樣的要求是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教授會提供必要的內容,如何應用和延伸就是學生的課題。學習遇到困難時求問誰,如何判定有用的資料,短時間的消化和產出等等都是研究所時代就要培養起來的素質。新技術不斷的前進,當我們離開學界就只能靠自己去學習新知,避免變成生鏽的齒輪。
 
我想孤身在外的問題應該就是如何和自己相處。尤其是COVID-19肆虐的現在,全美都下達了禁令。原本面授的課程都轉為線上,連實驗課也一樣。原本能夠面授的教授和同學現在都只能透過信件或通訊軟體溝通,雖然很不方便但也讓我體會到異國的友誼和教授的熱心。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出國讀書的機會,網路上也是有許多資源供大家學習。像是Udemy教學網路平台, Cisco Learning Network 思科自學網站,有Google 和Amazon工程師入場卷之稱的LeetCode, 還有鳥哥的linux。如果對RF有興趣的可以到負責5G發展的3GPP,ETS-Lindgren 了解電波暗室(chamber), Keysight, Anritsu網站去下載各種電波量測和天線設計的技術手冊,甚至系主任辦公室旁佈告欄上的R&S都是很棒的公司。最後, 希望大家學業一帆風順,平安健康。(如果有額外問題可以透過系主任跟我聯繫)
 


更 多 圖 片
pic DSC_0031.JPG
pic DSC_0059.JPG
pic DSC_0163.JPG
pic DSC_0170.JPG
pic DSC_0173.JPG
pic DSC_0184.JPG
pic DSC_0188.JPG
pic DSC_0294.JPG




更多行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