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旅日三十年的省思和期待/第8屆系友 陳建和
    
學歷 
1984: 國立師大附中畢業(492班)
1984-1988: 輔大電子工程系
1991-1993: 日本慶應大學計算機碩士(主修網路)
經歷
1988-1990: 陸軍通信部隊排長
1993-1997: IBM日本金融網路工程師
1998-2002: IBM亞太網路工程團隊
2003-2006: IBM全球客戶網路專家,顧問
2007-2014: IBM全球IT基礎建設專案團隊(網路,雲端,智慧城市)
2014-現在 : IBM Academy 會員
2016-現在 : IBM Distinguished Engineer (網路,雲端,IT基礎建設,人工智慧)
2017: 輔大電機工程系106學年度傑出系友獎
聯絡方式: kchin@jp.ibm.com
 
我是陳建和,1988年從輔大電子系畢業後先服預官役兩年,然後在1990年到日本讀碩士。當時想找個薪水比較好的公司賺錢還父母學費,於是我就進了IBM Japan,沒想到一轉眼就過了二十多年,明年即將屆滿旅日三十年。大家對日本應該不陌生,也應該有想過要不要去這個和台灣交流相當頻繁的國家去闖一闖。據我所知,我是唯一在日本工作的系友,在此希望藉這篇文章介紹我的經歷和在日本的職場感受到點點滴滴,期待能找到後繼的學弟學妹來日本一展長才。
 
   

第一章: 蹲馬步時期(1993-1997)

我在1993年進IBM工作,首先公司給新人一年的時間做進修和實習,這對當時日語還不流利的我真的是很受用。我利用這段時間充實IT的技術和日文,並且在下班之後和週末和日本同事交流,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人脈和與同梯的革命情感。之後我被分配到一個非常先進的專案,它是用路由器及TCP/IP,OSI等協定架構一個分散式的大銀行網路。90年代初期,互聯網才剛剛起步,沒有多少人知道怎麼做這種分散式網路,我唯一的辨法是讀產品的使用手冊和IETF 發行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 說實在的我是瞎摸瞎踫,不過真的感謝客戶和前輩們的賞識,信任我用不是很好的日文和比日本人好一點點的英文和一批日美工程師在兩年內把一個800台路由器的網路架起來並上線做金融交易。這個專案出現超乎大家可以想像的問題,又雜又多,我時常要和美國產品部門開電話會議,或乾脆帶産品的原始碼去美國改,我那時的上司每次都説他很感謝我在軍中操出來的體力和耐力,不過其實我只是覺得每天都有不同事做,比在軍中服役有趣太多了。這個專案起了不小指標性作用,再加上當時End User Computing 當道,我之後做了許多日本地方銀行的TCP/IP網路專案,除了多接觸不同的客戸之外、我也藉此了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然而,令我沒想到的事發生了,這些經驗竟然讓我有回家鄉台灣支援的機會。

第二章 大中華和亞洲各國的行腳(1997-2003)

台灣的很多金融機構採用類似日本的IT系統,因此我在日本做的專案可以做為參考,而且當時日本又是亞洲的support center,藉此我回到IBM台灣支援,參加多個網路諮詢專案,之後成為大中華和亞洲地區技術團隊的成員,主要負責先進網路技術方案的架構和集成。我在大陸領導了一個團隊構建橫跨十七個省的互聯網骨幹網路,也參加了很多dotcom時代的網路服務基礎建設,到過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支援。其中我感受比較深刻的是大陸經濟的起飛,每天都有新創公司,就和旅館附近的新路一般,雨後春筍,前撲後繼的冒出來,一次再一次挑戰市場,包含當時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的華為公司。

第三章 加入公司的全球技術核心團隊(2003-2016)

2003年中國大陸發生了SARS之後,很多出差都停擺。我也因為家庭因素決定回到日本。因為我的資歷,我開始負責跨國企業的專案,主要是做為日本地區的技術負責人和跨國團隊設計整體架構並執行日本地區的IT基礎建設佈建。當時全球科技業競爭激烈,各國對於科技人才的培養更是不遺餘力,IBM決定成立全球技術服務團隊,我在2007年趕上這班車,開始了所謂日夜顛倒(應該是輪班Follow the Sun, 不過有時候只有我一個人24小時追太陽)的全球專家生活,最多一星期要開三十個conference call. 有時候要抱著剛出生的老二開,這邊小孩哭,那邊小狗叫的日子是家常便飯。這個時候學的最多的是怎麼把話説的精簡有力讓領導接納以求有預算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也開始接觸不同的技術,例如Mobility, Security, Cloud等基礎架構技術和AI, Blockchain, 量子電腦等先進技術,奠定了一些日後當Technical Executive 的基礎。

第四章 技術理事和客戶高層的partner(2016到現在)

在GAFA當道之後,IBM決定集中資源在企業級的IT市場,因此開始注重懂得客戶端需求的資深技術人員,我有幸能在2016年被選為技術理事(Distinguished Engineer、top 1% technical expert in IBM),負責了解客戶端中長期經營的核心問題並和客戶一起研究如何用目前和將來的技術解決這些問題,進而達到企業永續,企業轉型和服務社會等目標。例如我最近的工作是結合Cloud, Edge Computing 和5G來開發一些不同業界的IT方案,同時我也和幾家金融機構研究如何用docker/k8s來開發下一波的Fintech應用

第五章 對各位系友和學弟學妹們的期待

這幾年有幸接觸到很多想來日本工作或已經開始在日本工作的台灣年輕人,有了不少的互動,因此這一章我以在這些互動的問答來詮釋我的想法。
1. 關於日本職場的文化
1.1
問:現在在日本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來到日本工作,日本職場有什麼特別的文化需要我們注意和前了解的呢?
答:職人文化:專業知識和經驗在日本的工作場所非常被重視,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的工作抱持認真的態度。
上下關係:非常重視學長學弟制,更重視對長輩的應對進退,相對之下,很多事情老闆和前輩會以負責任的態度指導部下或新人。不帶給別人麻煩、為別人想:盡量不遲到、不生病、有時間的時候盡量主動support周圍的人。
 
1.2 
問:在日本常聽到「人間關係」,身為一個外國人我們跟上師同僚還有客戶端應注意些什麼?
答:先要了解日本人的行動模式。他們比較含蓄,不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通常會等別人再先說再補上自己的意見,特別是上司在的場合更明顯。外國人在發言的時候要注意周圍的「空氣」(氛圍)、有時候無言並不是壞事。和同僚可借off-hour的聚會了解他們的想法、不滿或是對自己的看法。被批評不一定是壞事,有可能是快要被接納的前兆。日本人比較挑朋友,不輕易稱兄道弟,讓他們信任你要花一點時間。
日本的客戶對品質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各有不同的標準。因此在客戶端先要了解誰是決策者,在日本的組織裡bottom-up的文化普遍。上司時常會聽對業務比較熟的老手的話,所以了解職場文化文化非常重要。真正的信賴關係建立在發生問題之後,日本的客戶非常不能接受同樣的錯誤,因此對問題總是追根究底,這和歐美的「先run再説」非常不一樣。還有,日本人喜歡自己研究開發、所以在國外成功的產品並不能保證一定在日本受歡迎。
 
1.3
問:日本有越來越開放給外國人的趨勢,但身為台灣人你有觀察到什麼樣的趨勢和變化嗎?(比如科技產業動向、整體產業的趨勢等)
答:理論上他們會挑比較了解日本文化的外國人,或者是公司有意開發的海外市場的出身者。不過最近鼓勵創新成為企業的最高目標、所以能有大膽的創意的外國人縦使挑戰日本人不敢碰的領域也能被接受(比如外國人觀光事業的新idea等)。日本以製造立國,以最近的科技產業動向和產業趨勢來説,對製造業衝擊大的無人駕駛、數位虛擬化(Digital Twin)、人工智慧等技術領域較受矚目。 
  1. 無人駕駛的生態圈涉及最廣。包括EV、服務業、道路、電力供應、法律規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考量。日本的無人駕駛可望在東京奧運前完成測試和上路。
  2. 數位虛擬化多應用在規劃與設計產品的概念中,可以讓製造商提早進行驗證設計,並且在虛擬環境中測試設備或系統控制、通過提早執行例行程序和檢查、可藉此減少生命周期中相關階段的故障和錯誤風險。另一方面、如果將機器或設備的數據資訊放在數位平台上供設計人員採用、也可以有效協助其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在測試或是後續修改、從而加速新產品的導入時間。此外、在虛擬機器數據的幫忙下、也可用於優化生產屬性的參數。例如能耗、誤差率或清潔週期,這些數據可以協助工廠在設計,生產到操作中提供相當大的靈活性。不僅優化設計和生產流程、數位虛擬化也可以應用在設備資產的優化,如虛擬健康檢查。透過設備的虛擬化,工程師可以掌握設備,隨時間的變化,使企業精準跟蹤資產的健康狀況,對於某些變成遠程或較難以在現場以人工檢驗的設備環境來說,尤其有用。
  3. 人工智慧已經無所不在。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結合被期待帶來產業革命,顛覆金融業、流通業、服務業的經濟層面。不過最近種種跡象顯示人工智慧的研究遇到瓶頸、人類的知性(也就是「知識」與「理性」)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取代。這個現象其實給我們啟示:從事單調簡單的工作縱使會被AI 取代、有創意、複雜的客戶面向等工作應該是年輕人的目標。
總結來說科技是用來解決社會各個層面存在的問題,在學習科技之前了解issue(問題)是先決條件,這也是外國人被期待的。尤其台灣人的感覺敏銳,對中國市場了解度高都是優勢。
2. 台灣人的優勢
2.1
問:台灣人在日工作的優勢與劣勢(例如:升遷困難嗎、和日本人和其他外國人的心得分享)
答:優勢:可塑性高、個性開朗、感覺敏銳、對日本文化(歷史、人文、對品質的要求高的國民性)的理解、中英文能力強都是優勢
劣勢:表達能力(比如presentation)比較弱,個性比較馬虎,大小事情不靠自己靠別人。

2.2
問:在日本我們必須具備的工作條件和心態是?
答:基本:上日文溝通能力大概要在中上程度以上,上下關係(也就是學長學弟制)、禮儀、體力都是基本的要項
長期:在新人試用期間必須學會部門的基本業務,之後要能提案改善方法、documentation(特別是針對客戶的報告)、正社員要有Leadership、R &D部門則可能會需要倶備專利和論文的能力
3. 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3.1
問:一開始在職場上多少會有專業相關的日文語彙無法理解,在這樣對日文還不夠成熟的狀況下,如何確實與同事甚至上司溝通並完成指示呢?

答:建議多讀相關資料或與部門業務相關的書籍、電視節目(例如連續劇、或者是NHK的documentary )必要時可以要求assign mentor、多請教前輩,如果對方允許的話可以錄音對話,加上反覆的練習來增強日文能力。交幾位比較好的同期入社的朋友、定期吃飯交換資訊也是快速上道的好方法。
 
3.2
問:在日本職場女性應該找怎麼找到自己的定位點、是不是外商會比日商更具有機會?希望可以mentor的角度給女性指導和建議。
答:最近在日本的職場,女性如何獲得平等的工作機會、升遷機會非常被重視。基本上外商的企業文化比較接近男女平等。我個人覺得女性比較細心、語文能力好、善解人意忠誠度高都是比男性容易上軌道的要素。相反地,女生比較不能容忍不公平的待遇,比較容易慌張、緊張,建議找到有相同經驗的前輩聽取意見,女性比較重視「同理心」也就是日語的「共感」,有人聊天可以幫忙抒發情緒
 
3.3
問:我們該怎麼定位自己怎麼樣才能在日本獲得升遷機會?
答 : 進公司四到六年之間是將你在新人時期學會的東西運用在公司的重要project上的重要階段,這時候大小業務會開始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公司裡最長留到10點以後的都是這一群人),不過如果有做出成績,掌握客戶,這三到四,年的經驗會是你升遷和轉職的最大籌碼。大概從第七年開始,有實務經驗的人就會漸漸往上爬(薪水當然也就是大幅往上跳),或者是被外派到國外參加設廠project等等變成幹部。
我個人經驗是,定位自己成為組織的change agent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升遷機會。改變組織的climate(例如: 外國人都行、日本人為何不行),修正不好的習慣,讓業績改善、leadership 等都是升遷的重點。廣結善緣,不論上下或同期都有你可以信賴的人(或者是說fan of you)是成功的第一步。對以日本文化為出發點的diversity (也就是多樣性)及國際動向的了解都是台灣人的強項。

第六章 總結 

立足日本、放眼世界、不忘台灣是我這三十年的行動原則。此外,「讓」的哲學算是潤滑劑。讓不是「退」,這個字的部首是「言」、也就是說讓可以獲得發言權、字的右手邊有雙眼,表示你可以觀察對方的動靜並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以上是個人一些粗淺的意見,希望可以提供各位做參考,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回系上和各位交流。


(2019, 12, 29 於日本東京) 
 





更多行事曆....